Large Image With Sidebar

备好逃生求救工具 教会孩子自救方法 维瑞迪微救应急哨能自救

  |   行业要闻, 资讯   |   No comment

以下是来自闽西日报——记者张梓睿刘菲菲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已发生多起幼童被长时间遗忘在车内而导致死亡的不幸事故,令人扼腕叹息。 虽然岩城还未有类似事件发生,但岩城居民也应该引以为戒,注意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安全。7月21日,记者围绕“孩子被困车内”事件采访岩城市民,听听他们对这些事故的看法,以及预防类似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三大危险:高温、缺氧、有毒气体 让我们先看看如下几个不幸事件:6月27日,湖南湘潭一名4岁男童因家人遗忘而被困车内逾3小时,急救车赶到现场时孩子已死亡;同日晚上,广西南宁市一名男童被困一报废车内逾8小时,男童被发现时已经死亡,部分皮肤出现腐败现象;7月11日上午7时40分,山东省沂水县3岁半的女童小诺被幼儿园园长用自己的私家车接走上学。到幼儿园后,园长将孩子遗忘在车中,直到17时才发现,当时孩子已经死亡…… 据了解,高温下,孩子如被长时间锁在密闭的车厢内,将面临着三大危险物质侵害:高温、缺氧、有毒气体。 研究表明,高温日晒下,密闭车厢超过半小时,就会出现氧气流失,超过一小时,车厢内的温度会上升约20℃,而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会从标准值每立方米小于50微克上升到400至800微克,增加152倍,其中包含聚苯乙烯、甲苯和甲醇等有害物质。这样恶劣条件,就连成年人都受不了,更别说孩子了。 市民: 勿让孩子独处车内备好逃生求救工具 市民刘女士说:“最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忘在车内。”但她也表示,为以防万一,她在车内后座的口袋内放置了一把安全锤,“我告诉儿子,万一他一个人留在车里,在开始觉得难受的时候,就要赶紧用安全锤把玻璃砸了,然后呼救。” 市民陈先生则表示,除了准备安全锤外,还可以准备哨子、玩具喇叭等不用太大力气却能发出较大声响的工具。“用安全锤砸窗逃生,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是有可能的,但要是像我家小孩这样,才4岁的孩子,根本没那个力气,利用哨子或者玩具喇叭发声吸引路人救助会更适合他们。” 新闻文章中说,即使车里有安全锤,小点的孩子是没有那个力气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维瑞迪的微救应急哨来帮助您,微救应急哨拥有3000赫兹高频,120分贝,还能让小孩子轻轻一吹就能响的特点,非常适合小孩子应急求救使用。其还在绳子上配备安全扣,不怕小孩子挂脖子窒息。建议家长们都给自己的孩子配上一个。...

Read More

备个应急包地震来了也不怕

  |   行业要闻, 资讯   |   No comment

里氏7.8级,242769人死亡,废墟中挖出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这一刻的地动山摇,让唐山葬身瓦砾之中。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40年留给我们的是无法忘却的伤痛,是防患于未然的深思。为纪念唐山大地震,沈阳晚报独家联合沈阳市地震局,共同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7月27日下午,沈阳晚报的35名忠实读者走进沈阳市地震局机关,实地观测地震波检测数据,参观地震救援应急备品库。“太长知识了!我回家就得准备个应急包!”有读者表示。 “读者开放日”活动原打算安排在沈阳周边的地震监测台站,但考虑路况崎岖,沈阳市地震局特别开放了办公场所供读者参观。7月27日下午,沈阳晚报35位读者走进地震局,看到了地震监测的仪器、救援应急备品库,还亲自“制造”了地震。 “我跺跺脚,是不是就地震了?”一年级的小童看到神秘的监测地震的仪器,跃跃欲试想跺跺脚。“波段真的有变化啊!一跺脚就地震啦!”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小童,其实他看到的是一台微波监测仪器,地震发生时用来在震区监测余震。“每天在各个地震监测台站,工作人员24小时监测波段的变化,实时将监测数据传输回来,一旦有地震发生,我们能根据多个地震台站传输回来的数据,监测出震中位置和震级、烈度等。” 在地震局的应急备品库里,整齐排列着每个工作人员的橙色夜光(非反光)应急包,还有应急照明灯、警用手电、应急通讯箱等。工作人员的应急包里有一些自备方便食品、急救药品、保温毯、小型工具、3000赫兹高频哨等,以备不时之需和救援时使用。 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虽然地震不会时时发生在身边,但每个家庭成员最好都准备一个应急包,放在家里便于取到的地方,应急使用。“应急包里放入能够食用两三天的自备方便食品、罐装水、少量的糖或食盐、一两件替换的衣服、雨衣或雨伞、手电筒、小型收音机,还应根据个人情况带上常用药、创伤药、肠胃药、绷带、脱脂棉等,再带上一两件组合小工具就好了。”工作人员说,“最重要的是,要在3000赫兹高频哨内应急预案片写上姓名、住址和血型!” 此外,工作人员还提醒市民,家中家具摆放最好遵循“重在下、轻在上”的原则,放在高处的易碎品最好及时取下,墙上的悬挂物最好加以固定,床下的空间最好腾空,不要堆东西,窗台外的花盆最好取下,还要及时清理家门口及楼道内的杂物,防患于未然。...

Read More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提问“中国应急包”应配备什么

  |   行业要闻, 资讯   |   No comment

在2013年5月12日的成都举行的第二届灾难医学大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围绕如何为医学救援提供最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支持,提出了专业救援和民间救援分工、科学评估“黄金72小时”概念、避免二次伤害等建议。 白岩松说,在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实行专业救援和民间救援分工,而不是放任“爱如潮水”把道路阻断。“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的调配系统,在最初的72小时甚至100小时内,保障专业救援力量进入。”当紧急救援结束,过渡到重建阶段时,民间力量将发挥作用。 针对“黄金72小时”,白岩松认为,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科学评估。“救援应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大限度挽救生命,但能否不再过多谈论72小时?”他以孟加拉国一位被掩埋16天的女性成功生还为例,预测未来中国人减灾意识的增强和应对灾难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可能有更多人在灾后的狭小空间里拥有食物和水,可存活更长时间。 “过多强调72小时,假如我们是需要救援的人,72小时后还没有得到救援,是否会产生绝望情绪?”白岩松说。 芦山地震发生两三天后,白岩松得知一个消息,医院收治了被滚石砸中头部的救援人员。经他向前方人员反映,救援队伍很快开始配备头盔。“前线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治。大灾难后,前线医生最早知道哪些临时增加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白岩松说,救援力量受伤相当于双倍受伤,应注重减少二次伤害。 白岩松说,医学人士应该思考,未来“中国的应急包”里除了食物、水和手电筒等物品外,还应配备什么? 据此,维瑞迪专门设计了夜光(非反光)应急包,配备了3000赫兹应急高频哨等等,这些微小的设计正获得市场强烈欢迎,很多政府单位都采购用来发放。更多专业的应急产品,请关注维瑞迪官网。...

Read More